为什么我不看好当下的安化黑茶老茶收藏市场?

作者:洪漠如

我并不看好当下的安化黑茶的老茶收藏市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回到收藏的本质,需要收藏者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以及鉴赏和鉴别能力。可当下很多所谓的安化黑茶“大藏家”,从他们身上,你是很难感受到那种收藏者所必须具有的深厚底蕴,与他们喝茶聊茶,也谈不上什么鉴赏能力与鉴别能力。满屋库存,如数家珍,言语之间倒是会在不经意之间洋溢着炫富的神情。回到嗜好语境下的收藏,往往需要一定规模的社会精英参与进来,用宋朝一位香道玩家的话讲就是既要有资金实力,又要有文化积淀,最好还要有世家渊源。就藏品及审美标准的形成,是几代人接力式传递所得。在这一点上,安化黑茶还很欠缺!

其二,作为金融属性的藏品,需要有活跃的二级交易市场,藏品的可变现净值公允,并且变现能力强。不具备这样的特性,就只能算是“伪金融产品”。安化黑茶的老茶,还没有出现这样的交易市场。所谓金融保值乃至增值,还只是所有参与者炮制出来的一个美好臆想而已。

就这两个原因,我不太看好安化黑茶的老茶收藏市场!也正是这两个原因,可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安化黑茶的老茶收藏,只能是一个极小众的行为。

当然,回到安化黑茶历史性的主流叙事,占据产业最大宗的产品路径上,不管是曾经的官茶还是后来的边销茶,其本质都是指向消费。当初茶马司囤茶与后来的国家战略储备库囤茶,都是政府机关在面对一个刚需的消费市场所做的保障性储备。在这个语境下,并没有老茶溢价的先例。

顺治三年,巡茶御史廖攀龙赴西北调研,处置陈茶是折价处理;雍正以后茶马互市制度终止,官方仓库里历次清理,陈茶都是做的折价处理。就边区牧民的消费而言,新茶的茶汁更加浓郁,更适合烹制奶茶。

关于安化黑茶老茶的消费,形成的时期还比较短,更多的是在普洱茶越陈越香概念火起来之后,经历了30余年的老茶消费教育,让更多的品饮用户感受到了老茶所独有的醇和感。老茶更好喝,是大家存茶的原始动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关于这个概念,茶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具有广泛共识基础的统一标准。

事实上,很多风味嗜好品都有类似的特点,例如中国的白酒。但白酒行业要比茶行业成熟。

白酒的基酒是需要大量长时间醇化的,这类似于我们的黑毛茶。我看了很多白酒上市公司的财报,基酒类存货基本上都做了抵押融资。可见,基酒的公允价值是得到了市场认可的,这个环节的醇化,是这个产品的一个工艺标准。以此为基础,做成产品之后,进入消费端流通,产品还可以在消费者手中进行收藏。就目前而言,白酒的消费端收藏是不会有藏家选择散装酒的。绝大多数藏家会选择流通性较强的大品牌旗舰产品。我们熟知的飞天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剑南春等等。

白酒在消费端的收藏特点再一次反应了流动性和定价权之间的博弈关系!

安化黑茶产业内部很多想要塑造收藏概念的企业都热衷于把自己的产品和飞天茅台对标。从概念上讲,他们凑齐了飞天茅台对外宣传的所有特性,但唯独没法与其对比产品的流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