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形到内质,藏在黑茶里的技术“革命”

作者:洪漠如

70年代末,从北朝鲜过来的铣床,现在仍能使用

进入白沙溪茶厂老厂区,穿过大师工坊,过七星灶工坊,在老厂区的一个中心位置上,有一个看似和茶联系不那么紧密的车间——机修车间。但是一接触下来,你才发现,这个车间与安化黑茶之间的紧密关系。 现在负责机修车间的职工已经抵近了退休的年龄,他与一帮年轻的机修工人驻守在这个看似平凡的车间里,车间里有些机器设备比他还要先进厂,算下来自己这一辈子就和这些机器泡在了一起。褶皱的皮肤将这些机器摩挲得包了浆,这些老机器仿佛因为吸纳了人的青春年华,所以从外表上年代感十足,但是依然还透着勃勃生机。

具有年代感的老机械

很多人不知道,机修车间对于白沙溪茶厂的意义。彭先泽建厂的时候,就通过贷款引进了制茶机械。最初机械化制茶还仅仅是部分环节的机械化,杀青机,揉捻机,到后面为了大规模的筑制茶砖,就自己研发了压制砖茶的机械。 黑茶的工序很复杂,从鲜叶到成品,历时很长。这套工序装在了几代白沙溪工程师的脑海中,如何改进工序,如何实现自动化,80年代,各个岗位上的老技师提出了很多具有实操性的想法,而落实这些想法的就是机修车间。 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之前,黑茶的工序集成化较高。负责原材料的茶农散落在安化的各个乡镇村落,而能够加工茶叶的就集中在很少的几个工厂。那时候安化还出产红茶、绿茶,白沙溪茶厂一直都是专事于黑茶。这种集中化的布局以及自身工序的独特性,导致了茶叶机械产业一直对黑茶的加工机械做了选择性忽略。 对于茶叶机械产业而言,名优绿茶的机械有相对较大的市场容量。那时候,采购黑茶机械的订单确实很少,但少并不代表没有诉求。最终能够满足这种诉求的,还是自己动手。

已经放进博物馆的工业风

那些年,这家茶厂在工业科技上却还时不时会冒出一些惊喜。早在50年代末,当时茶厂的主要领导人就提出了“12化”的战略目标。“12化”也就是选了12个重要的环节,提出了要全自动化的目标。从毛茶环节的筛分自动化,到成品茶砖的自动化。当然,其中也包括食堂的自动化,虽然看遍档案不知道食堂自动化究竟是一个什么具体的形式,但是在围绕茶叶生产流程的技术升级,确实从50年代以来就一直没有中断过。 每一次技术升级,都会有严谨的理论推演。哪怕是基于空气动力的茶叶等级筛分,也都经历了很详细的测算,相关公式的推演完成之后,才开始真正申请材料改装设备。在“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号召下,没有理论依据造成材料浪费,会被视为在搞革命破坏。那时候,大胆尝试,但是又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

木质机械

在白沙溪茶厂的茶文化博物馆里,也展出了很多老旧的制茶机械。那个木质的机械齿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没有工业风所呈现的那种厚重感与冰冷感,规整的木质结构给人一种灵巧感,仿佛是鲁班在世,巧夺天工的把制茶工序自动化了。 和今天的人不同,今人将手工视为噱头。对于工序简单,耗时不多的茶类而言,确实手工是最为便捷的。就安化黑茶的工序而言,不管是堆头体量还是所耗的时间,对于机械的依赖很早就体现出来了。在集成化较高的工厂诞生之前,基于民间智慧,晋商就已经创制了机械融入制茶工序。在毛茶制作环节,利用山里的溪水带动揉捻机械,在成品环节,踩制千两的工具与筑制茯砖的模具等。五口通商以后,俄国人在汉口设置砖茶厂,就直接将工业革命的动力与机械用到了砖茶制作中。那种效率更高,产品品质更加稳定的生产方式,对于晋商的冲击很大。 彭先泽在进驻安化筹备建设茶厂的时候,就处于这种制茶技术的衔接期。摆在他面前的是两个选择,要么就是直接延续晋商的经验,要么就是像俄国人一样引进制茶机械,进行工业化改良。从历史留下的资料来看,很显然彭先泽选择了后者。因为落在他肩上的任务有产量要求、质量要求以及不那么充沛的成熟劳动力保障。

机压茯砖生产线(摄于2015年)

在老一辈人眼里,机械是有温度的,它替代了人工,是因为人把所有制茶的经验都以参数的形式与机械完成了对话。一开始可能这种对话要笨拙一点,到后来越来越熟稔。从第一块自动退茶机的诞生,到现在基于人工智能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手臂,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的迭代。我们无法想象,将来给这些茶叶机械装上人工智能的大脑,在连续工作中,参数不断在数据库里累积,10年,20年,30年,40年,直到100年,后来的制茶学徒,可能除了老师傅的口传心授,这个数据库大脑将扮演更加权威的专家角色。

对于这一代制茶人而言,确实要理解何谓科技+艺术

基于风选的筛分工序变革历时很久,60年代末,厂里就已经实现了筛分的自动化。但这还算不上是技术革命,只是基于空气动力的场景化应用延伸而已。真正的技术革命,是基于色选的筛分,那是底层技术层面的革命。 如今围绕安化黑茶产品的核心,不管是打山头,打农家纯料,打创意的造型,打酷炫的包装··· ···本质上都还只是基于原来的产品思路在场景化应用上的延伸而已。真正的产品革命性核心,是基于内质的深耕。这种内质包括茶叶的基础物质,以及工艺带来的物质演化,还有六大茶类中黑茶所独有的有益菌群的参与。

白沙溪茶厂常务副总经理、全国首批制茶大师肖益平先生

对于茶叶内质,白沙溪茶厂常务副总、大师工坊领衔的制茶大师肖益平先生,在谈及安化黑茶的加工工序时,也十分强调内质的变化。内质给用户带来的最直观体验就是口感,其次是身体的愉悦感。安化黑茶的内质中,并没有那种具有超强刺激性的生物碱,面对这种不苦不涩还甜甜的茶汤,那并不是某个物质构成了嗜瘾性习惯,而是因为茶汤与身体各种机能的协调,对于改善肠道菌群发挥身体内微生态平衡的作用,给身体带来的舒适感,让你嗜饮。 对于更核心的黑茶产品研发,在安化真正已经起步的企业屈指可数。生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那些更加精密的仪器与设备以及设备前的研发人员,将构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资料来源:光阴夜归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