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化黑毛茶标准问题的思考

2020年3月9日,安化黑茶毛茶标准样制定首次会议在白沙溪茶厂举行。

这次会议之前,我就和白沙溪的常务副总经理肖益平先生交流过。他是一位具有丰富制茶经验的技术型企业家。提起毛茶标准样的制定,他讲出了很多实践中具体的意义。这关乎产品质量,也涉及到茶农的切身利益。

这些年,事实上茶行业制定了很多标准,但是在很多消费者眼里,茶叶依然是一个非标产品。有标准和非标印象都是事实,这其实就是茶行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组织机构完善,并且横跨全产业链,历史经验较为丰富的大厂,其对标准的意识最为敏感。近些年,新创业的企业,特别是还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在面对标准时,往往会有自己的权宜之计。

除此之外,由于每个品牌自身的产品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会造成对于标准关注的不同侧重。在会议现场,我也听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会议由安化县茶业协会秘书长徐耿先生主持,白沙溪茶厂常务副总肖益平先生率先发言。与会代表,都是安化人。因此整个会议现场,都是安化方言。

肖益平先生强调了过去安化黑茶标准样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就是只留下了一些比对的实物茶样,但是缺少了有关这些茶样的信息。这一次标准茶样的迭代,将在比对实物样的基础上,完善这些信息。

事实上,提到有关茶样的信息,可能就已经触碰到了茶样制作的一些核心问题。在后来发言的企业家中,就有很多人希望,白沙溪茶厂除了能够站出来树立标准样,还能够共享自己的毛茶加工技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稳定产品质量,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

说到这里,不由得开始引人深思了!

毋庸置疑,产品的制作工艺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时代,这些都算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事实上从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的视角来看,核心工艺也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评估成具有货币价值的资产。在其它行业,这种共享本质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的交易。在中国,因为茶关系到茶农的利益,关系到精准扶贫,很多时候一句话,就让这个“无形资产”成了公共资源。中国茶的品牌是公共资产,技术如果也成了公共资产,那真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在哪呢?中国茶行业的大企业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在这个问题上,吃了哑巴亏啊!

本质上我们还是没有吸取教训!

2019年,在中美贸易冲突中,围绕芯片,围绕华为,围绕知识产权已经引发了很多思考。近代中国茶叶史,之所以丧失了国际市场,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制茶工艺的“失窃”。那一次知识产权的失窃,直接导致中国茶丧失了世界市场。

英国人在印度发展茶产业的时候,没有树种就到中国来盗取茶苗,盗取茶籽。没有技术就诱骗精通制茶技术的中国茶工。他们基于中国茶的技术原理,用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改造制茶工艺。提升了效率,把劳动力进一步解放了出来,并且制定了有关茶叶的诸多标准,中国茶逐步丧失了国际市场。

面对工业国家的茶产业,我们追赶了很久。

1939年,具有现代化视野的彭先泽先生抵达安化,在试制产品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产业化改造。产业化改造涵盖两个方面,第一是产品层面的改造,第二是产业从业者的改造。

毋庸置疑,彭先泽的产品改造就是通过制定标准,通过引进组装高效率的制茶机械。资江边很多濒临破产的晋商老茶行都被他并入了这一次改造所形成的产业共同体中。然后就是培训产业工人。我之所以说,彭先泽具有实业家精神,就来源于他对产业工人的改造。

他深知过去茶业人的诸多弊病,在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因为内部博弈所形成的很多陋习。掺假,制作工艺不规范导致毛茶品质参差不齐。他对于产业改良不是建议层面,而是践行层面的。毕竟他是一个跨时代的实业家,和晋商老茶行属于两个时代。按照晋商的传统,得把毛茶拉到陕西去筑制砖茶,那是老传统,不敢打破,也不能打破。因为有可能放在安化的茶行与远在陕西的砖茶工坊之间原本就是一个商号。显然,要改变这个情况,还必须要具备自我革命的勇气。

彭先泽先后通过租赁或购买等形式,整合了数十家晋商老茶行,一时之间,形成了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共同体。安化黑茶的近现代化标准,就诞生在这个共同体中。过去乡镇与乡镇之间,可能都存在技术壁垒,但是这一次整合中,毛茶的技术壁垒被突破。规模优势在整合中不断凸显。

可以说,没有这种大整合,没有出现安化黑茶的规模优势,那整个20世纪40年代,安化黑茶得不到大发展。我在《一个安化人,因为武汉的一次逆行》一文中提到过,安化黑茶在抗战背景下,基于彭先泽的整合,其每一年的茶叶输出都是成倍增长。

谈及标准问题,本质上就是在规模化的语境下才有意义的。也只有具备一定体量和一定规模的企业,才开始会意识到标准的问题。

我下午听取了很多企业家的发言,围绕标准都谈了各自的见解,有些是基于新时期,安化黑茶在面对全品类竞争时,由于标准问题给消费者产生黑茶用料等级太低的困惑。也有特殊茶产区关于特殊风味如何适应标准的问题。

本质上标准就是一个最大公约数。肖益平先生在发言之初就提到,毛茶的标准会从外观与理化内质去考虑。你发酵到什么程度,茶叶的内含物质如何演变,这些东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其实心里有数。现场也有企业家不同意将理化指标纳入标准考量的范畴,他阐述的理由是,有些山头内含物质很特殊。

其实这是一个不成立的理由,就算是内含物质特殊,其造成的差异应该是风味层面的,风味特征那是个性,不过这种个性也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标准其实是边界,就像是人类社会的法律与道德。我想大家都明白,一个再有个性的人,也必须得遵守道德和法律的边界吧!

个性问题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个性风味形成的理化指标也可以被吸纳进入标准。当然,他提到的反对意见中最主要的还是担心我们的标准作茧自缚,就是无中生有的给自己留个绊脚石,就像曾经的茶叶稀土问题。

湖南农业大学萧力争教授作为专家指导老师也列席了会议,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再一次主张标准与实践的关系,提醒大家不要将标准束之高阁。安化县茶业协会会长、白沙溪茶厂总经理刘新安先生作为这次标准样制作的倡导者,在现场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安化黑茶即将大规模生产之际,关于标准的讨论很有必要。有些主张不一定真正的达成了共识,解决这一分歧的方法其实4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已经讲过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因生产需要标准的标准,标准将创造价值。对其它而言,标准有可能是负担。1939年彭先泽的标准就是很多晋商的负担,东坪、黄沙坪、酉州、唐家观、江南坪··· ···那些盛极一时的晋商茶行,不都被时代的标准给遗弃了吗?

来源:《安化黑茶》杂志

发表回复